Więcej

已故世界語大師Claud Piron舊作中譯 [未經同意]

od LyzTyphone, 30 listopada 2008

Wpisy: 3

Język: 简体中文

LyzTyphone (Pokaż profil) 30 listopada 2008, 10:55:31

如標題所言, 這串裡的譯文是沒有經過原作者同意的.
事實上也不可能, Claude Piron先生已於今年一月離世.
筆者關於其生前於網上發表之文章的版權知之甚少,
只為飨同仁, 若有糾紛願即刻刪除.

原作者皆為Claude Piron(1931-2008), 著名世界語者, 聯合國翻譯官, 心理學家.

所有文章可在下列網址找到:
http://www.geocities.com/c_piron/index.html

LyzTyphone (Pokaż profil) 30 listopada 2008, 10:56:48

世界語: 一門西方語言?
(譯: 本文論述了世界語和由西至東各國語間的關係, 提出世界語雖然就詞彙上而言偏向歐洲, 但在語法結構和精神上卻與亞洲語言相似, 「貌離神和」. 駁斥了某些人關於世界語「不世界」的評論. 文中尤其是關於世界語和華語關係一段令人感觸頗深. 希望在下翻譯能得原文精神, 請指教!)

如果你從圈外窺探世界語, 你很可能會被西方語言的外表騙住. 世界語的發音讓你聯想到義大利語, 詞彙也相當具有羅曼語系風味. 若你還有機會一聽世界語的一段對話, 你還會注意到「YES」這一字跟英文一模一樣, 連發音也相同(卻寫作jes). 這些證據似乎都給世界語驗出了西方語言的血緣. 而如果你略懂語言學, 且仔細一聽, 你會漸漸發現其中更有很大一部分的日爾曼詞根. 你於是決定這所謂世界語不過是另一門西方語言, 且跟英語一樣有著拉丁跟日爾曼的混血.

若你還學過希臘文, 你為開始發現世界語比你想像的更為「東方」. 「And」在這裡被翻成「Kaj」(讀成「凱」), 遙應了古希臘文的kai. 至於複數形式更顯然是啟發自這荷馬的語言. 古希臘語中, 「Parallelos」(平行線, 單數)的複數型式是「Paralleloi」; 而世界語中「Paralelo」的複數型則是「Paraleloj」. 在發音上相當接近古典希臘文.

實際閱讀世界語文字可能會改變你的第一印象. 那些帶著小勾勾的子音字母, 字尾帶著的字母「j」還有像「kv」的字音群開始給人以斯洛文尼亞語和克羅地亞語的印象. 如果你想到了斯拉夫背景就八九不離十了. 事實上, 世界語正是生字東歐的土地. 世界語語句, 相當多的語法點, 不少的辭彙和整體風格確是洩漏了它的斯拉夫內核. 在語義上也有許多展現: 雖然「Plena」(滿)這一詞是借自羅曼語, 其用法卻不像法文的Plein或葡萄牙語的Pleno. 其語義範圍更類似俄語的Polnyj和其印歐語族的老祖宗「Pln」. 在羅曼語系的語言裡你絕不會聽到有人提到一本「plein dictionnaire」或「pleno dicionario」(充實的字典), 這裡的「充實」該使用放在名詞後面的complet或completo. 而世界語中的「Plena Vortaro」就是俄語「Polnyj slovar」的完美轉譯, 包括其從「辭」導出「辭典」的構辭法亦然. (俄語中Slovar是Slovo(辭)的衍生; 世界語裡則由Vorto(辭)衍生出Vortaro)

那世界語該不會也和閃族有關?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: 貌離神合. 如同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, 大部分世界語詞彙是以固定的詞根構成的. 確實在閃語族中, 詞根多是三個子音, 然後在活用時安插母音, 而世界語的活用則只通過連接各種詞根完成, 其詞根也沒有事先規定的模式. 然而, 世界語版的聖經與希伯來原版比起來, 詞根的數量卻大致相同. 由此世界語版又比其他西方語言更為接近原文. 這些西方語言版的聖經往往必須使用數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, 不像世界語或希伯來語版能通過衍生字來完成.

繼續朝東行走, 我們從阿拉伯半島來到了波斯, 從一個語法複雜和變例繁多的語族, 到了這門極規則的語言. 要用阿拉伯語描述複數, 往往需要把整個字的內部母音換掉(書, 「Kitab」的複數變成「Kutub」). 儘管波斯語從它的阿拉伯那借來了許多詞, 不規則複數型卻沒有一起旅行到波斯灣. 用波斯語描述複數只需在詞尾加上「-ha」, 因此書, 「Kitab」的複數就是「Kitabha」, 不再需要單獨記憶. 而在世界語, 憑藉加上一個簡單的「j」, 你也可以輕鬆學會複數型. 這個「j」的發音也是規則的, 就像「Boy」裡的那個y. 相較於德語, (奈及利亞的)豪薩語和阿拉伯語, 你不必一個個學習名詞的複數. 或是相較於據說比較規則, 卻仍有「Woman」「Child」「Foot」「Mouse」「Sheep」等等例外的英語, 這確實是多麼大的進步!

(待續...)

LyzTyphone (Pokaż profil) 30 listopada 2008, 10:58:00

(續前)
許多西方人也肯定無法想像, 在世界上會這種人們. 在他們規則的語言裡, 不管是不規則動詞, 複數例外或甚至是含糊的詞類活用竟是無法想像的概念. 這些畢竟太像是神經質或錯亂的產物了! 要是在人們互相了解的過程中沒有這些折磨要該多好! 這些語言就有華語, 越南語和, …世界語. 此三者的共通之處將它們從其他語言, 尤其是印歐語族裡分開了. 這些語言都由固定的詞根自由地組合而成.「First」(第一)跟「One」(一)竟然沒有「Tenth」(第十)跟「Ten」(十)這樣的衍生關係. 對他們來說這肯定是件怪事. 還有西方語言裡不規則的代詞表也會讓他們摸不著頭緒, 除了「I」(我)以外為什麼還得有一長串的「me」「my」和「mine」(「我賓格」, 「我的」形容詞及名詞形式)? 以華語為例, 「我的」不過就是「我」的形容詞罷了. (還有「我們」和「我們的」).

世界語的詞類活用正是這樣一種模式. 對於對偶的涵義, 兩個語言都以對偶的方式表示. 西方語言就沒有這樣的好處了. 「He takes yours, you take his」這個例子而言, 這種互相的行為在華語(「他拿你的, 你拿他的」)和世界語(「Li prenas vian, vi prenas lian」)都足以體現. 英文雖然保留了對稱性, 但當然就比不上華語和世界語的完美. 通過「you」不能導出「yours」; 通過「he」也沒法導出「his」, 你得去一個個單獨學習. 就連兩個句子中的「takes」和「take」 也是不同的. 比起華語和世界語, 說西方語言時你得要記憶更多的「單位」或細節.

在構詞時世界語和華語也有著許多共通之處, 例如在英語、法語中, 像「Fellow-citizen」(同胞)和「coreligionist」(同教)一類詞需要單獨記憶, 你甚至無法像這樣用單詞表示「同種族的人」、「說同種語言的人」之類的. 相反, 中文只需知曉基本的字和結構即可如此操作. 世界語也一樣: 一旦學會了「sam-…-ano」此一基本結構, 通過置換中心詞人人都能輕易說出「Samlandano」同國者, 「Samreligano」同教者, 「Samklasano」同班者(或是「同學」), 「Samrasano」同種者(或是「同胞」), 以及「Samlingvano」同語者. (譯註: 世運中一個常用的敬稱就是Samideano—同志者) 類似的, 學習英語、法語或義大利語的華人會發現又一個要重新記憶的詞: 「Foreign」(或「étranger」「straniero」). 如果他學的是世界語, 他只需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(或按語言學家說法一個詞幹一個詞幹地)轉譯華語中的「外國人」. 也就是「外」(世界語: Ekster)「國」(Land)「人」(再這裡世界語翻譯是「- ano」, 一個屬於…、或參與…、或住在…的人). 於是「外國人」的世界語翻譯便成了「Eksterlandano」.

再舉個例子, 若一個華人學習外語, 又想精確地描述動物的話, 他必須背下一大堆的詞. 這些詞在他的母語裡卻不是無跡可循的. 就算學會說「Horse」(馬), 像「Mare」「Colt」「Stallion」這類詞還是一樣陌生. 同樣的「Ox」(牛)也不會幫你學會「Cow」「Calf」或「Bull」(這裡還沒提到什麼「Beef」「Veal」呢!). 用中國人自己的話來講, 這些詞都可以排進一個表格裡面: 「馬」引出「母馬」「小馬」「公馬」; 「牛」也有「母牛」「小牛」和「公牛」. 這些詞跟世界語一樣規律. 這規律同樣可以應用在世界語的「ĉevalo」(馬)「ĉevalino」(母馬)「ĉevalido」(小馬)和「virĉevalo」(公馬). 以及「Bovo」(牛)「Bovino」(母牛)「Bovido」(小牛)和「Virbovo」(公牛).

批評說世界語太西方的人都忽視了兩個重要因素. 一、沒對這門語言採取語言學的分析. 這是讓世界語從第一印象中解放的唯一途徑. 這第一印象可和世界語的核心有著深深的差異. 沒有分析, 這些人的判斷只能是膚淺的. 二、他們忽略了一點. 如果全世界的人們終要互相了解, 一門語言總是必要的. 實際上, 現在不說世界語的人們間, 哪門語言是國際交流的媒介: 英語. 這不就是一門西方語言嗎? 英語, 對地球上大部分人來說還要更難理解. 確實, 沒有語言能夠真正做到人人平等. 但在所有的候選語言中, 世界語仍是最理想的. 兩千小時的英語訓練後(每週五小時, 十個學年), 許多日本人和華人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英語. 這種緊張, 還有先天發音上的困難都使得交流更加艱難. 還讓他們洋相百出, 但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就一點也沒有這種風險, 真不公平! 這些英美人士連溝通的努力都沒有. 相比之下, 一個東亞居民只須受平均220小時的世界語訓練就能熟練運用這門語言, 這門為所有人設計, 不歧視任何人的語言. 你的世界語句子不會比我的怪; 我的也跟你的一樣正常.

要公平客觀地評論世界語, 最好先足夠深地分析一下這門語言. 不管這些評論家想假裝是英語或其他什麼語言的同志, 最好也先比較一下世界語和他們宣稱地母語間的異同. 在民主社會裡, 只有嫌疑的人還不算有罪, 我們應以這則西方傳統的精華來檢驗世界語, 直到證據確鑿不輕易妄言. 所有正直的語言學家、記者和政治家在評論菲律賓語或馬來亞拉姆語前都要小心研究. 為什麼對於世界語就可以有雙重標準?

Wróć do góry